> 健康教育
一位儿科医生的心声:儿童溺水之痛
  • 日期: 2020- 08- 20 11: 49
  • 来源: 台州日本
  • 浏览次数:
  • 字体:[ ]

褚珺琼,天台县中医院儿科医生,也是一名6岁孩子的母亲。1个月前,她来到浙江省儿童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进修。

每天,褚珺琼要面对不断送进来的重症患儿,尤其是暑假期间,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因为意外溺水导致生命垂危。这,让她感到无比痛心。

家门口的小池塘

上周早交班时,褚珺琼听说前一天夜里,有一个2岁半的小孩在家门前的水塘溺水,紧急从嘉兴送来。

旁边的同事伸出一只手说:“这个月是第5个了!”

褚珺琼不禁打了个寒颤,孩子天性爱嬉水,眼下又是暑热天,往年这时候,自己也会带女儿去池塘、水库玩水……想到这里,她开始后怕。

同事说,这孩子是在自家门口的池塘边玩耍,不小心掉了进去,他的哥哥发现后,第一时间呼喊大人。家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倒提控水、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即使是这样,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后,孩子仍神志不清,病情危重,便连夜用救护车转运到省里。

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孩子已经会哭着喊着找妈妈了。蹲守在门口的亲友看到医生从病房拍的视频,孩子哭,他们也哭了。

危险的浴盆

或许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溺水一定是发生在室外,只要管住孩子,不让他去外面游泳,不让他去池塘、水库、溪流边玩耍就好了。

意外的是,褚珺琼进修期间碰到的第一位溺水患儿,就是在自家的儿童浴盆里发生了意外。

这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当时有点发烧,家长想通过泡澡来给她物理降温。据说浴盆大约60厘米深,中途家长去其他房间拿东西,等回来时,发现孩子头面部已经浸入水中,手脚不动了,喊她也没有任何反应。家长立即捞起孩子拍背,拨打120,在120接线员的指导下给孩子做了心肺复苏。

可最终,这个孩子的情况并不乐观。因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在当地医院全力抢救不见好转后转到省儿童医院。在省儿童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小女孩还是偶尔会全身抽搐,后转到康复医院做高压氧及康复治疗。

一旦发生溺水,要把伤害降到最低

“在室内或室外游泳,哪个危险?我认为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尽职尽责地看护。一定要看牢孩子,千万不要让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褚珺琼在进修日记中写道。

万一发生了儿童溺水事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把伤害降到最低呢?

褚珺琼认为,首先要做到早期识别。

一般人会认为,溺水了,孩子肯定会手脚舞动、用力挣扎、大叫救命等等,但这大都是电视里演的,实际上,真正的溺水可能是安静的,无声的,嘴巴出于本能,只会紧紧闭牢,防止灌入更多的水。

结合事后的监控画面和患儿口述,溺水后的真实表现往往是这样的:溺水者眼睛凝视水面,尝试尽量将嘴巴和鼻子保持在水面以上,头处于后仰的位置,身体处于垂直位置,双手不自觉向前,双脚不停地蹬踹,就像在爬梯子。

其次,溺水者救上岸以后,要根据他的状态,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若溺水者清醒,有呼吸: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若溺水者对呼叫无反应,但仍有呼吸: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防止误吸,等待120。

若溺水者无反应,无呼吸: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并按照A-B-C的顺序,即: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进行心肺复苏。

最后,要强调的是,一定不要倒提控水。

这个方法已经被淘汰,控水不但延误了心肺复苏,还会因为溺水者的身体倒置,引起胃内容物的反流,导致误吸甚至窒息,反而延误了挽救生命的机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