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方林村方林老年公寓内的方林智慧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内,几位老人正在使用智能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这是在“健康中国”蓝图下,路桥区路南街道开启的关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医体融合”改革的一个缩影。
“医体融合”,是将现代医学理论与传统体育运动深度融合,引导群众从被动药物治疗向主动健康预防转变。通过精心设计的运动计划、科学严谨的康复方案以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路南街道的“医体融合”,让每一位辖区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密码。
“四高共管”
近年来,多种慢病共存的发病人群不断增多,其中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BMI≥28或腹型肥胖)的“四高”人群居多。作为我市“四高共管”试点单位,2024年4月,路桥区开启“医体融合”项目试点,而在路南街道,基层社区“四高共管”工作的新模式也在被积极探索与打造。
以“两慢病一体化”门诊为契机,2023年迁入七千多平方米新院址的路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体质检测区域和处方解读门诊建设,为“四高”人群提供营养运动处方及解读指导服务。截止去年12月9日,路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管理的5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营养运动处方并开展解读指导。
自去年5月份体检发现高血压以来,62岁的张阿姨就成为该服务中心“四高共管”在管人员。“我们的医生对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身高、体重、腰围等测量后,会详细了解患者目前的自觉症状,监测病情控制情况。”路桥区路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朱贤呈介绍,患者每次来进行慢病随访时,医生都会了解其最近的身体状况,通过前后数据比对,及时调整用药和营养运动处方,并对随访档案进行更新管理。
“以前做个检查要来回跑,现在只要在一位医生这里就能全部搞定。”张阿姨说,“通过定期随访,我对自己的病情发展、接下来该怎么做都心中有数,又方便又省心。”
街道的另一头,路桥区中医院也已为有意愿接受健康指导的人群开出了40多份营养运动处方。70岁的老人周鸣是一名高血压患者,曾因为对运动不了解而盲目锻炼,导致血压波动较大,在该院进行体检和医生指导后,他开始按照医生推荐的步行计划锻炼。两个月后,他的血压趋于稳定,身体状态也明显改善。
科技与智慧
在路南街道,健康不仅是一个个数字,也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作为路南街道“医体融合”模式的重要载体,方林智慧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附近居民常去的地方之一。这座去年年底投入使用的运动健康中心,将健康管理的重心前移至社区,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居民提供“家门口”便捷、精准的全民健身健康服务。
推门进去,场地开阔而明亮,设置有康复运动区、智慧诊间、科普区等区域,各种智能健身器械和运动监测设备充满了科技感。
“居民来到中心后,先进行国民体质检测,由中心有效衔接体质检测数据及历年的体检数据,形成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再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刷脸,就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体测数据、锻炼记录及健康档案。完成运动后,相关数据会自动更新,形成运动处方开具、实施及闭环管理的完整系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慢病管理和整体健康状况。”方林村村委会委员林红说。
智能无障碍律动平台、坐式律动平台、智能垂直律动沙发、全身垂直律动床、智能全身有氧健身车……73岁的王奶奶说:“以前总觉得锻炼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设备和指导,我们老年人也能锻炼得科学又安全,真是越活越年轻了。”
方林智慧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边上,就是方林医养护理中心,是路南街道对村社居家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聚焦目前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考虑到集中供养的床位数很有限,我们一直在探索村社居家养老模式。在实现有需求老年人助餐全覆盖的同时,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让有条件的村社专门拿出一幢房子用于‘村社医养’。目前方林村已经落实该模式,今年洪洋村也会落实,之后肖王村、长浦村等都会落实‘村社医养’,让老年人近距离安享晚年。”路南街道副主任胡懿懿说。
“医体融合”改变了居民的健康状态,也激发了其积极参与运动的热情。在路南街道,每一个人都在这幅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画卷中,成为了最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