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活中,有这样一群白衣执甲的身影,以仁心作灯,照亮患者康复之路。他们不是云端的医学巨擘,而是就在我们“家门口”,是时刻守护大众健康的好医生。即日起,本报推出 “家门口的好医生” 系列人物通讯,带您走近县人民医院10位平凡又伟大的好医生,品读医者仁心背后的温暖故事。
关于骨科,deepseek给出了一句金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骨头脱臼的时候一定相通。”在博得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骨科医生的担子之沉重,毕竟承担着“人类的悲欢”。
今天,我们约好采访的是县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助理、主任医师应良。采访时间约在上午10点半,因为这个点,刚好是应医生做完手术下到住院部的时间,而11点半,应良还有另一台重要手术在等着他主刀。没错,我们就是要趁这个空当完成采访,一个小时,这是一位忙到飞起的骨科医生能给出的最奢侈的时间维度。
当我们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赶到骨二科住院部时,应良刚做完手术下来,但此刻,应医生还无暇跟记者说上话,因为他正被患者和家属们围绕着,他的目光一边注视着影像学资料,一边仔细地询问患者情况。每一次触诊,每一句针对骨骼病症的耐心询问,都传递着一名医生对患者的关怀。
环顾骨二科医生办公室,各类骨科模型、影像学资料有序陈列,无声诉说着科室专注骨科病症的专业特质,难怪骨科医生被称为“人体乐高大师”,主打一个“哪里散架修哪里”。从医19载,应良以妙手精研骨科医术,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让无数骨折、骨病患者重归健康,“医术超凡、仁心济世”“厚德载物施仁术、大医精诚济苍生”……患者送来的锦旗实在太多,只能一大摞叠在一起挂在墙上。应良说,患者对我的肯定,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仙医团队的认可和信任。
每年超500台手术的坚守
每天2万步,每年500+台手术,这是应良医生用脚步丈量的篇章,用手术刀书写的诗行。每年,他主刀完成 500 台以上手术,面对四肢骨折、骨盆及髋臼骨折,他凭借精湛医术,为患者重塑骨骼健康。他尤为擅长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特别是骨盆髋臼骨折的微创手术,以最小的创口,给予患者最大的康复希望。在运动医学范畴,各类膝、肩疾患的关节镜手术,对他而言驾轻就熟,成功让众多运动爱好者重归赛场。于脊柱外科领域,他熟练开展各种脊柱骨折的微创手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综合治疗上,也有着独到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每一台手术,都是一位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每一次拿起手术刀,都是他对生命的庄重承诺。
2024 年 10 月的一天,县人民医院急诊室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平静。一位从高处坠落的患者被紧急送来,情况万分危急。患者颅内出血、血胸,多处骨折,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危在旦夕。面对如此复杂且严重的伤情,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讨论。应良医生凭借丰富经验与卓越专业能力,勇挑重担,担任此次抢救的 leader。他迅速组织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争分夺秒地研讨救治方案。
在手术中,应良医生冷静指挥,各科室团队紧密配合。止血、修复骨折、稳定生命体征,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经过数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终于成功完成。这位高处坠落的患者,在应良医生及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抢救下,脱离了生命危险,最终康复出院。
还有一次,正逢周末,应良带着两个孩子到乡下游玩,弥补一下平日里因忙于工作而缺失的陪伴时光。长久以来,他因繁重的医疗工作,鲜有时间陪伴孩子,以至于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竟有了几分“留守儿童”的模样。可这份难得的亲子时光还没持续多久,手术室的紧急电话便急促地响起来。原来是一位 5 岁幼童不慎被玻璃割断脚筋,情况危急。主刀的值班医生已在手术台上奋战了多时,却始终未能寻到挛缩的脚筋,缝合工作停滞不前。应良听闻,心急如焚,顾不上孩子失落的眼神,即刻告别,匆匆赶回医院。回到手术室后,他迅速进入状态,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仅仅用了 20 多分钟,便精准找到了那根 “捉迷藏” 的脚筋,成功化解了这场手术危机 。
这 500 多台手术,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 500 多个家庭重拾欢笑的起点,更是应良医生日复一日坚守岗位、医者仁心的最好见证。
成功突破百岁老人骨折手术极限
俗话说“少怕歪,老怕摔”,骨折是中老年人致病致瘫的重要原因。春节前夕,104 岁的徐奶奶在家中不慎摔倒,左髋剧痛,无法站立。家人赶忙送她到仙居县人民医院骨科。经检查,确诊为 “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徐奶奶年事已高,还患有心力衰竭、慢阻肺病、陈旧心梗和中度贫血,情况危急。
面对这种情况,骨二科主任助理应良和团队犯了难:手术,风险极大;不手术,长期卧床又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心衰、下肢血栓等并发症。看着痛苦的徐奶奶,应良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为其进行手术。
术前,应良带着骨二科团队仔细研究手术方案,分析各种情况,还请其他科室会诊,制订了周全的应急计划。手术时,在骨二科团队和麻醉科的紧密配合下,应良和杨国栋副院长仅用 25 分钟,就通过几个小切口,完成了难度极高的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术。术后,徐奶奶的疼痛大大减轻。家属激动地说:“没想到母亲这么大年纪还能站起来,不用卧床了,太感谢医院的医生们!”
这次成功救治 104 岁老人,展现了仙居县人民医院在多科室协作、微创骨科以及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等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刷新了本地区高龄骨折手术纪录。
应良说,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加上仙居多高山,老年人骨折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在此,应良还给出了三点防骨折小贴士:1、防跌倒。建议7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平衡能力评估;2、强骨骼。50岁后每年检测骨密度,个性化进行抗骨质疏松、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治疗;3、早救治。髋部骨折72小时内手术可降低40%并发症风险。
争做骨科科研创新先锋
技术创新,一直是应良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率先开展膝关节交叉韧带全内重建技术,这种手术效果,比传统的微创手术还要微创。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他主刀的单侧椎弓根 PVP 术,仅以“钥匙孔”般微小创口,便能解除患者病痛,每年开展超百例。在 3D 打印技术辅助下,复杂关节置换的精准度提升至 0.1 毫米级。而即将引入的数字骨科机器人,更将开启智能手术的崭新时代。2022 年,他主持的省教育厅课题“氨甲环酸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目前已进入后期数据整理与论文撰写阶段。
作为县域医疗的中坚力量,应良始终保持着精进的姿态。2025 年,他积极与上海华山医院运动康复中心紧密对接,汲取前沿理念与先进经验,以此为依托,全力计划建设仙居运动康复中心。该中心一旦建成,将填补县域骨科术后康复的空白。
应良说,医学是终身学习的事业,患者把身体托付给我们,这份信任容不得丝毫懈怠。话音刚落,手术室的召唤再次响起。我们看了一下时间,采访时间刚好1个小时。如果时间再充分一点,作为记者的我们,也许能挖掘到更加鲜活的细节,作为应医生,也许能给出更加完整的表达,但对于手术台上亟待救治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是一分一秒都不容流失的。所以,我们匆匆结束了采访,目送着没有时间吃午饭的应医生,以小跑的姿态奔赴下一个无影灯下的 “战场”。